2005年3月1日 星期二

奇萊山難


說明:這篇是網路上找來的資料,事隔許久已經找不到來源了,如果有人知道請您告知我出處,我將馬上補上!謝謝您!
(2011.7.3 update)
謝謝格友提供,此篇文章應是出自於「台灣百岳全集」中的一篇文章「細數奇萊山難」。

在台灣只要提到「奇萊山」,幾乎無人不知,不論登不登山,人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有關奇萊山的傳聞。而一般所謂的「奇萊山」,是泛指奇萊主山北峰、奇萊主山、奇萊南峰及奇萊裡山等,所謂「奇萊連峰」週邊的山區。這片奇萊山區包括中橫以南,能高越嶺保線道以北的中央山脈主脊,就這段中央山脈而言,在地形上,分脈繁多;稜線曲折,予人錯綜複雜的感覺。就地理上,則是大甲溪、濁水溪和立霧溪、木瓜溪等台灣東西部主要河川的分水嶺。

奇萊山之所以聞名,是因為這一帶山區曾發生多次山難,而某些罹難者失蹤,迄未尋獲,因此留給人們可怕、危險,甚至神祕的印象。傳聞之餘,有人以為奇萊之名,必與「奇」字有關…。民國六十年間,也有人就山難事件,以日文揣摩「奇萊」的發音,謂此山為「討厭」的意思,再經坊間媒體渲染,幾將奇萊山形容成神祕、危險、恐怖,甚至不祥之地!

其實「奇萊」山區原為霧社附近春陽、平靜、靜觀等泰雅族原住民的獵區,查據「台灣百岳」、「台灣高山湖泊導遊」等書,「奇萊」係按原住民山地語音譯而來,其原意是「覆雪的山頭」或謂「白雪皚皚的山頭」。

事實上,奇萊山區和台灣其它山脈相同,都是山勢雄偉、風景壯麗,充滿了生命力與誘惑力!只因坊間傳聞激起一股不可抗拒的魅力,尤其是年輕的山友喜好冒險;追求刺激,嚮往早日攀上奇萊峰頂,以滿足其好奇與好勝心。因此,有的倉促決定,根本未及考量季節與氣候;有的還沒有豐富的經驗及鍛鍊,或是出發前未做充分的準備,僅憑著一股激情就莽莽撞撞的奔上奇萊。但是,登山的成敗,天氣的影響至鉅,我們就以往悲慘的奇萊山難案例來看,僅憑強健的體力與衝勁是不夠的!要攀登奇萊山區,必須瞭解其地理特性。由於地形特殊,夏季海風從太平洋溯立霧溪、塔次基里溪谷而上,同時西南季風由西部吹來,這兩股氣流在中央山脈的合歡、奇萊和能高山區交會,鋒面打轉使得整個山區常受陰雨天侯所籠罩。到了冬季北風南下,峰頂積雪特別深厚難行。既使在春秋季節,奇萊稜線晨間仍寒氣逼人,中午時分,在空曠的大草原上,又因陽光直射曝曬令人燥熱難耐,到了下午則雲霧湧起影響視野。因此,攀登奇萊特應注意其四季分明的氣候特性,尤其夏天多颱風,以往發生山難,幾乎都在夏季!鑑於颱風過境,奇萊山難又見諸報端,謹此摘錄以往肇因颱風導致之奇萊山區重大山難二則,以提供年輕一代山友參考:

清華大學登山社五人罹難

民國60年 7月21日下午,清大登山社的同學與臺大山友施能健等組隊,由柏盛亨擔任領隊,一行七人於颱風過境後,由新竹啟程南下台中,次(22)日經東西橫貫公路,由大禹嶺前往松雪樓。

就在此時,另一個中度颱風「娜定」,已在西太平洋形成。雖然這隊年輕的山友在松雪樓的電視氣象報告中,已得知颱風消息,但認為當時對本省尚無影響,故仍按原定計畫,於23日清晨,由松雪樓出發,預定先攀奇萊北峰,再縱走奇萊連峰到能高越嶺道上的天池(保線所)。

由於當年奇萊山區的山徑還不甚明顯,故一行人為尋路而費力耗時,迄24日下午才登上奇萊稜脊(3440 M),當時只見低雲,並未察覺颱風來襲徵兆。

入夜後,氣候突變,風勢漸強。25日凌晨下起雨來,上午七時由收音機的氣象報告得知颱風即將登陸,領隊宣佈緊急撤退!中午回到前晚紮營的乾涸溪谷,原本無水的溪谷,由於豪雨匯聚,已成急流。涉水過溪加上傾盆大雨,隊友個個衣履盡溼。

午後一時三十分,一行人終於走出原始林,到達奇萊山與合歡山間的鞍部,如依正常情況行進,約二、三個小時即可到達松雪樓,但在強風豪雨的侵襲下,隊員體力耗盡,又身處一無遮蔽的草原陡坡,於是隊伍開始拖長,爬坡途中領隊柏盛亨與邱瑞昌、錢迪等三人先倒了下來,就這麼在風雨中,走完了短短的人生。隨後龔士武和吳建昌也躺了下去,只有施能健一人,在下午四時趕到松雪樓求救。

當時松雪樓駐有三位林務局管理員,另有四位避雨的遊客,三位管理員率先營救,但風雨實在太大,僅救回賴姓女孩。吳建昌於拖救中倒地,因無法拖動只得放棄,而龔士武拖至松雪樓下方僅五十公尺處不支倒地,因拖不上陡坡也隨後罹難。五條年輕的生命,就在一場無情的風雨中消逝…。

陸官校學生登山六人喪生

民國65年 8月 8日,八名陸軍官校學生組隊,由霧社包車前往合歡山,抵達松雪樓後,隨即整裝向奇萊山區出發,計畫先登奇萊北峰,再往南縱走。

9日在奇萊主山山麓紮營,當天「畢莉」颱風在台灣東北部登陸,一夜強風驟雨將帳蓬刮倒吹走,全隊人員在忙亂中撤退,由於風強雨勁,在撤離途中,部分隊員體力不濟掉隊,於是八個人在風雨中走散。

11日上午七時三十分,隊員賀修灣奮力回到出發點松雪樓求救,隨即向昆陽派出所報案。

13日上午,搜救人員在奇萊主山與奇萊北峰間的稜脊上,發現武旭光、李達安及包震非等三員的遺體,次(14)日尋獲崔涵育的遺體。

15日下午六時許,隊員姜開成奇蹟般的出現在松雪樓下方山徑,惟當時已疲憊不堪,不能言語,由於姜員不斷敲擊便當盒發出聲響,引起松雪樓管理員之注意,才得以在其昏迷前獲救。

隊員李一成因腳傷走得最慢,可能在撤退途中,因口渴欲下山谷找水,而脫離稜線上的山徑,直到(22)日下午,搜救人員才在奇萊主山北側山坡下尋獲其遺體。

最後一位被尋獲的罹難隊員是楊啟欣,他迷失在奇萊主山到奇萊北峰途中,一直到 9月中旬,其遺骸才被攀登奇萊北峰的台大登山社同學發現。

陸官學生登山罹難,其行程與當年清大登山社發生山難之行程計畫相若,遭遇也相仿。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,造成如此慘痛之案例,殊值當今在學年輕山友警惕,記取教訓,引為殷鑑!

近數年來,已記不清有多少次?在新聞媒體中,看到在學的年輕山友無視颱風過境冒然入山,以致發生山難的報導。徒然忙壞了前往搜救的軍警和救難人員,浪費社會資源也就罷了,不幸犧牲寶貴的生命多不值得?但這種鬧劇在我們的社會上,卻一再重演。甚至某次山難獲救的大專學生,跳下直昇機時,一無歉疚與感激之情,嘻皮笑臉一付無所謂的樣子,未見其向機員道謝致意,連做人最基本的禮貌都沒有!似乎眾人都應該為他疲於奔命。更離譜的戲碼,是那幾位「國家未來的棟樑」返校時,師生列隊鼓掌,在螢幕上看到被人救回來的「主人翁」高舉雙臂成Ⅴ字形,接受英雄式的歡迎時?心中的感慨難以形容!難道登報紙、上電視出了名,就成了崇拜的偶像?

社會價值觀扭曲至如此之地步,也難怪颱風天有這麼多「山難的製造者」前仆後繼,樂此不倦了!

登山是一項運動,在鍛練健康的體魄,培養堅忍的耐力。同時也是有益身心的戶外休閒活動。近年來,在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的大力推展下,登山健行已然成為「陽光健身」的主要活動項目之一。惟運動與休閒,其目地在健身強國,追求幸福人生。如果無視天侯條件,徒然製造山難,浪費社會資源,戕害身體健康,甚而犧牲寶貴的生命,就毫無意義了!

年輕不要留白,但是更重要的,是要留住寶貴的生命!以期來日服務人群,回饋社會,蔚為國用,這是當今社會嚴肅的課題。朋友,您我都有責任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登山樂,也要注意安全喔!
延伸閱讀
回憶2004冬訪奇萊南峰,南華山
2005結冰的奇萊南華
2011奇萊南峰/能高北峰/能高越嶺
2013奇萊南華行



3 則留言:

  1. 之前有個學弟是登山社的,他們就說<br />
    千萬不要勉強,山永遠在那邊等你..這次不行,下次再來就是了<br />
    <br />
    山又不會跑..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說的好ㄚ!<br />
    不過...山會跑耶,<br />
    921後,有一座山好像跑了好幾百公尺ㄛ.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文章的出處應該是「台灣百岳全集」中的一篇文章「細數奇萊山難」。
    版主回覆:(11/21/2011 02:28:23 AM)
    謝謝~已經加上了。

    回覆刪除